新型农具大全图片(唐朝农民创新制作了哪些农具?这些的农具有什么特点?)
青海方言囊棒是什么意思
囊棒是什么?在青海方言中,囊棒是指一种传统的农具,用来收割谷物或者将谷物打击成麦秸。在青海藏区,囊棒是非常常见的农具之一。通常由长条木头和铁环组成。木头上有很多的小齿,用来锉切谷物,铁环则可以保护木头的端部不被磨损。囊棒在青海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作为农具之一,囊棒在收割谷物、打制谷物成麦秸时,帮助人们快速地完成这些农活。在一些农村地区,被称为“叮叮当当”的囊棒声,成为了村庄的特有声音,让人们感到亲切和温暖。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囊棒渐渐地被新型农具所取代。如今,在青海的农村地区,人们很少再见到囊棒的身影,这个古老的农具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但是在人们的记忆中,囊棒仍然是一种具有浓郁地历史文化气息的物品,也是我国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朝农民创新制作了哪些农具?这些的农具有什么特点?
1、灌溉工具:筒车。又叫水转筒车。随水流而自行转动,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一昼夜可灌田百亩以上,功效远较翻车为高。自三国时期用于灌溉的翻车发明以后,一直是用手摇的,到唐代时出现了脚踏翻车和牛转翻车,功效大大提高。唐代还出现了立井水车,亦称为井车,是一种以木桶相连用来提取井水的水车,一直在北方农村沿用,在旱地农业中发挥重要作用。2、耕作工具:曲辕犁。又称江东犁。轻便的曲辕犁,结构完善,犁架小,便于回转,操作灵活,既便于深耕,也节省了畜力:一头牛即可挽拉,改变了以往二牛抬杠的牵引方法。自此我国耕犁基本定型。唐代出现的耘爪,既是耘禾工具,也是为了避免指甲被泥沙磨损,故也可视为劳动保护工具。
3、整地工具:碌碡。又称“碌轴”,石制的圆柱形农具,一端略大,一端略小,宜于绕着一个中心旋转。用来轧谷物、碾平场地等。
4、谷物加工农具:水磨。唐代的水磨比以前更加先进。动力还是通过流水启动。最能够说明唐代水力石转磨发展水平的,要数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幅《闸口盘车图》了。从整个建筑群的比例看,水磨和水磨下面的水涡轮,就占据了画面中高大异常的整个中央大厅,确可算得上是庞然大物,整个场面气势恢宏,建筑雄伟,服务人员众多,足见这种被称作“盘车”的水磨,在当时是被何等的重视,进而说明水磨对于社会是何等的重要。
一牛挽犁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东汉时,出现了短辕一牛挽犁,它操作灵活,便于在小块农田上耕作。这种短辕一牛挽犁的出现,是跟犁铧的改进结合在一起的。东汉时,已经大量使用全铁制犁铧,它比以往的V形犁,刃端角度已逐渐缩小,不但起土省力,而且可以深耕。此外,新型的全铁制的耕作工具也逐渐增多。在四川乐山崖墓石刻画像中见到的曲柄锄,是便于铲除杂草的中耕工具;四川绵阳发现的铁制钩镰,全长35厘米,是专用于收割的小型农具,操作起来很方便。资料来源于东汉百度词条中的经济—农业-生产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