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水田耕田机(六七十年代的拖拉机很常见,为何分田后就不怎么用了呢?)
农业生产工具《农器图谱》中播种工具是怎样记载的?
土地经过平整以后,就可以播种了。我们的祖先在播种工具方面,二千年以前就发明了耧车。到了元朝又有了改进,出现了两种新的方法:一种是在耧车上附加了施下种肥的装置;另一种是在耧车后面配上了砘车,它沿着耧脚所开的沟,镇压耧松的土壤,使土和种子能够紧密地接触。此外还有一种用瓠做成的“瓠种”,上有木柄,下有木嘴,在耕过的垅畔泻下种子,然后再用土掩盖起来。这种播种工具多为比较贫苦的农民所使用。
中耕除草农具有耨(短柄手锄)、锄(长柄锄)、铲、耙等,元初又出现了畜拉的耧锄。此外,在南北朝的时候,有了用于北方旱田的畜拉中耕器:锋和耩。这两种中耕器作用不同。锋所铲起的土仍留在原处,利于除草保墒。耩能够把铲起的一层土推向两旁,具有培土的功能。宋末元初,又发明了用于南方水田的耘耥。
灌溉工具包括提水的机械装置和动力两方面。春秋末年,我国就有了从井里汲水的桔梓。这种工具是使用人力的。到了汉朝的时候,又发明了用人力或畜力转动的辘轳和在地面提水上升的翻车(又叫龙骨车)。翻车最初也用人力转动,以后又用畜力。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畜力,这点我们还不能肯定,但是在宋朝的绘图里已经有了牛转翻车,因此至迟在宋朝时就已使用牛力了。翻车可以把水提高到一丈左右。如果岸高两丈,可以使用两车接运,先由第一部车把水提到中间的小池里,然后再用第二部车把水提到岸上。唐朝又发明了一次可以把水提高到十丈左右的高转筒车。如果两车接运,提水可以高达二十丈。这种提水工具是用水力转动的,也可以用畜力。
收获工具的种类也很多,有粟娶(半月形割穗短刀)、侄、艾、镰(割禾秆的曲刀)、钐和快速收麦器等。
以上所介绍的各种农具中,有一些大型高效率的农具创造于元朝。例如用四牛拉的耕田犁,用耧车结合砘车的下种器,用畜拉的中耕耧锄,用麦钐、麦绰、麦笼结合成的快速收麦器等。这些农具虽然功效较高,但是一般农民在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下,生活异常贫困,无力购买,因此并未得到广泛的使用。
六七十年代的拖拉机很常见,为何分田后就不怎么用了呢?
在六七十年代,拖拉机在中国农村是常见的景象,特别是在生产队时期。那时,土地归集体所有,大片相连的土地非常适合使用拖拉机进行翻地和耕地作业,也便于对荒地进行开垦。每个人民公社通常都设有农机站,配备有几台拖拉机,负责整个公社范围内的土地耕作。然而,随着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即分田单干政策的实施,大型拖拉机的作用逐渐减弱。家庭承包的土地面积相对较小,使用大型拖拉机效率低下,成本高昂。因此,许多大型拖拉机随之闲置,甚至被迫退役。耕作土地转向使用牛或马等小型家畜。
随后,各种专业化的农业机械不断问世并推广,家畜耕作逐步被淘汰。农村地区开始迎来使用新型农业生产机械的高潮。如今,除了南方水田中仍有水牛耕作外,全国大部分农田都已采用现代化农业机械。
这一变化在农村催生了新型农机专业户或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原本用于农业生产的牛马在农村变得罕见。这是社会发展、进步和前进的必然结果。实际上,除了少数偏远山区外,全国多数地方已不再使用牛马耕作。如有机会参观东北农村,你会发现除了肉牛养殖外,耕田种地的牛马已经很难见到,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的专业农业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