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收获采摘工具

家用农具大全(三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和传统习俗)

时间:2024-10-02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 栏目名: 收获采摘工具 文档下载

分别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举行。比赛结束,人们以从家里带来的粽粑等食物进行野餐,欢歌笑语响彻山谷。壮族妇女举行祭祀仪式,村寨里同一辈的妇女结异姓姐妹,凑钱备办鸡鸭从和香烛钱纸,供祭花婆神,然后成群结队到野外采花来戴,祈求生育和保佑小孩健康成长。没有生育的妇女,是日要到野外采花来戴,以求花婆神赐花送子。小孩出生后,要在产妇床安上花婆神位,定期祭拜。

乡土诗歌——农具(组诗)

文 / 王德强


农具


父亲年迈后

农具与父亲一起休闲

休闲农具和父亲一起

默默回忆着农事


我没能接替农具

和父亲一样春播秋收

自走出乡村住进城里

便疏远了农具


一日回到老家

无意触碰农具发出响动

这铁质的熟悉的声响

仿佛在有意提醒我——

别忘了父辈曾经的耕耘

他们用农具侍弄庄稼

庄稼养活你长大成人


望夕阳落山


午后面向西窗

望着夕阳西下


夕阳落下一截

我心境黯然一截

夕阳落入西山那一刻

天地顿然陷入一片苍茫

我的心绪也低落到谷底

此情此景,仿佛目送

又一位乡亲入土


老屋那些旧物什


石磨,铁锨,锄头,镰刀

背笼,扁担,坛子,木桶,…

老屋里曾常用的农具家用器皿

有的锈迹斑斑,有的破旧坏损

有的散成零碎,有的不知去向


那些石器木器铁器蔑器瓷器

随着父亲离世和母亲的年迈

已闲置在老屋角角落落

落满了灰尘


每看到或想到老屋的旧物什

心中总会有一种隐隐的负疚

这些年,我常常从记忆深处

一件件拾起老屋那些旧物什

用心修补,复原,擦拭

放回原处


老屋与坟

老屋右侧山脚下

并排埋着爷爷和奶奶

往上不远处埋着伯娘和堂姐

再往上埋着二伯和堂侄堂嫂

老屋左侧埋着近邻的乡亲

老屋后山埋着我的父亲

老屋门前的山坡上

几处更早的墓园


一座座旧坟新坟

老屋在坟的裹夹中

陷入越来越深的悲凉

日渐憔悴不堪


就像往日回到老家

看到父亲满身尘土

我用毛巾给他拍打

他只是定定地站着

不说一句话


草民

无论天气阴晴

父亲出门总是戴着草帽

雨天上坡下地披着蓑衣

见天每日穿着草鞋

从头到脚不离草


父亲本是一介草民

他怎么能离了草呢

死后埋在了山坡上

终年以草为伴


可是我的父亲啊

一辈子做人并不草率

做事也并不潦草


酝酿已久的一句话

——写给妻子


从相见相识到相知

从恋人到爱人到老夫老妻

酝酿了三十年的一句话

我一直没有对你说出


简短三个字的话

让你等待了很久很久

青丝等成了白发


有些话说出口就成白话

所以现在我还不想轻易说出

要等到我们很老很老的时候

老得我们相互搀扶的时候

老得我们语速减慢的时候

我再一字一字地对你说

真真切切地对你说出

这句酝酿老了的话


当然,这一句话

一定是在我或你死之前说出

农村赚钱的10个大生意

农村赚钱的10个大生意

一.卖农具

农村的村民们基本一年到头都是靠干各种农活为生那么干农活就必须用到各种农工具,长时间的使用农具就会磨损和损害,就必须要另外购置新的,所以在农村农具的需求量比较大,不妨可以尝试在农村集镇贩农具也是很不错的生意。

二.卖中老年、儿童服装以及鞋子

目前在农村生活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妇女、小孩,农村这些村民大多思想观念比较节俭,进城购买衣服鞋子不但价格昂贵,而且路程较远费时费力比较麻烦,所以一般都会选择在农村集镇购买一些生活用品,不但价格便宜,而且购买方便。

三.卖种子、肥料化肥类

每逢春秋播种农忙季节,在农村基本家家户户都要播种下秧,需要各类种子播种和肥料化肥施肥。因此在农村对于种子、肥料类的需求量很大而且低成本,所以在农村集镇贩卖种子、肥料也是比较赚钱

四.卖水果、蔬菜

在农村集镇可以贩卖一些水果蔬菜,只需要一辆小货车在赶集前一天,进城低价批发好货拉倒集镇上卖。随着季节变化看市场行情,什么好卖就卖什么总之不固定卖什么货品。这样不需门店租金,每天销量高赚得也比较多,非常值得推荐。

五.卖二元、五元物品

在农村赶集,还可以将货车拉车摆开成一个大摊位,贩卖二元、五元物品。做这类生意一般需要几个人分工合作,有专门负责招呼客人的有专门负责收银的,虽然他们货品价格便宜但是也非常挣钱,因为大多都是一些日常用到的生活用品,销量高进货成本价低。
六.卖散装零食、膨化食品

在农村目前家家户户生活条件也都提高不少。因此大人每次在赶集时都会给家里的孩子们购买一些零食。可以尝试在农村集镇摆上固定摊位主要贩卖散装零食,比如糖果、饼干油炸食品、膨化食品等等这些零食价格也不便宜而且利润不错。

七.卖厨房用品、塑料制品

在农村集镇可以贩卖铁锅铁勺、碗筷,以及一些厨房用品。还有塑料货品类比如胶凳子、胶桶、胶盆胶瓢等等。因为都是一些常用物品,所以贩卖这些货品的生意都不会差,这个项目也很值得推荐。

八.卖卤菜、凉菜

在农村集镇摆摊贩卖卤菜凉菜,若是口感好,生意肯定非常火爆,虽然比较辛苦,但是成本低价格高利润厚,这也是一个很值得推荐的项目。

九.卖豆制品

在农村集镇贩卖豆制品类很受欢迎,一般都是以各种豆腐产品为主,比如有白豆腐、香干、卤豆腐、油豆腐、豆皮等等。豆制品不仅好吃而且价格便宜一直都是大家非常喜欢的一种菜肴。

十.卖小鸡、小鸭苗

村大部分家庭都会自养一些家禽类,每到逢年过节亲朋好友上门做客就会杀鸡宰鸭。还些老人把自家的家禽高价出售贴补家用所以在农村小鸡、小鸭苗市场需求比较大,特别是养殖一个礼拜左右的雏鸡雏鸭苗利润就更高。

三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和传统习俗

铜鼓节

东兰县隘洞、长乐乡一带壮族传统节日。分别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举行。届时,各村的小伙子组成铜鼓队,把铜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顶上,悬于木架,首先击鼓祭祖,然后进行击铜鼓比赛。其方法是大鼓对大鼓,小鼓对小鼓,以四面为1组,每鼓3人,轮换着打,不能中断。以打得响亮动听、节奏明快、耐力持久为胜。比赛往往通宵达旦。同时,男女青年结伴纵声对歌。比赛结束,人们以从家里带来的粽粑等食物进行野餐,欢歌笑语响彻山谷。

蛙婆节

东兰、南丹、天峨等县壮族民间传统节日。俗称蚂拐节。节期从农历正月初一至三十(有的地方至十五)日,以大村寨为单位或几个村寨联合举行,有“请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祭祀仪式。整个节日活动以赞颂蛙神给人间带来雨水、保佑丰收的功绩贯穿始终,为乐神娱伯歌舞盛会。人们把大年初一找到的第一只青蛙奉为神圣,抓获此蛙者受到敬重和拥戴,并成为当年主持祭蛙仪式的首领。现代蛙婆节已演变成群众娱乐节庆活动和歌会,故又有“蚂歌会”之称。

吃立节

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民间节日。“吃立”壮语意为“欢庆”或“补过春节”。相传在1894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进犯边疆,为打击侵略者,当地青壮年纷纷拿起武器,保卫家园,所以未能按时过春节。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欢庆胜利,补过春节,并相沿成俗。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农具节

桂西南地区壮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日举行。是日,各家各户把自家加工制作的各种农业生产工具,挑到圩上,依次排列成行,有犁架、牛轭、簸箕、畚箕、扁担、锄头、犁头、耙、锄柄、箩筐、竹垫、谷箩、谷桶及家具等。人们纷纷选购以备春耕。

花婆节

壮族的传统节日。民间传说,壮族始祖 六甲是从花朵中生出来的。后来主管赐花送子之事。所有的人都是从六甲花园中的花转到世上来,故其被奉为花婆神。农历二月二十九为花婆神的诞辰日。壮族妇女举行祭祀仪式,村寨里同一辈的妇女结异姓姐妹,凑钱备办鸡鸭从和香烛钱纸,供祭花婆神,然后成群结队到野外采花来戴,祈求生育和保佑小孩健康成长。没有生育的妇女,是日要到野外采花来戴,以求花婆神赐花送子。若日后怀孕,为使小孩出生后有灵魂,须请师公到野外念经求花,还要在路边小沟做架桥仪式,把花从桥上接过来。小孩出生后,要在产妇床安上花婆神位,定期祭拜。此俗现已淡化。

苗族的住房名称是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吊脚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它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湘西、鄂西、贵州地区的吊脚楼也很多。吊脚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吊脚楼一般以三间四立帖或三间两偏厦为基础,一般分为三层,底层都用作家畜和家禽的栏圈,以及用来搁置农具杂物等东西。中层住人,正中间为堂屋,堂屋两侧的立帖要加柱,楼板加厚;因为这是家庭的主要活动空间,也是宴会宾客笙歌舞蹈的场所。有少数人家在正对大门的板壁上安放有祖宗圣灵的神龛。神圣的家庭祭祖活动就在堂屋进行,一般情况下,左右侧房作为卧室和客房。三楼多用半存放粮食和种子,是一家人的仓库;如果人口多,也装隔出住人的卧室。厨房安置在偏厦里。建筑的空间分割组合,以祖宗圣灵神龛所在的房间为核心,再向外延伸辐射。家庭成员在这样的空间组合下生活,无形中便被祖宗圣灵所在的堂屋的空间引力所凝聚,从而为家庭的团结增强了亲和力。祖先崇拜的苗族传统宗教,在吊脚楼的民居建筑上被充分完美的体现出来了。